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871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
第(2/3)页
滨置黎阳县,取山之名,取水在其阳,因称黎阳,
隋朝时,在黎阳建大粮仓,李密派李绩率兵攻下黎阳仓,夺得存粮,开仓放粮招兵二十万,且赈济周边百姓。
黎阳仓就建在黎山南麓,到现在大唐依然沿用,为国家官仓。
黎阳收,九州固。
黎阳仓西濒永济渠,东临黄河,水运极为便利。从隋朝开始,河北收来的田租赋米,便先集中于此,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运往洛阳、长安。用兵东北时,由江淮运来的军粮,也先储藏在这里,然后由此运往东北,是河北地区唯一重要粮仓。
在隋朝,隋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,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,回洛仓,常平仓,黎阳仓、广通仓等。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。
这次面临大洪水,朝廷要抗灾救民,关键之处就在于粮。
黎阳仓和兴洛仓、回洛仓都是此次赈灾关系。
兴洛仓在洛阳巩县,回洛仓在洛阳城郊。
好在这次有李淳风提前预警,朝廷多了些时间准备,还能把十三州地方上仓中粮食运出保全,甚至提前发布预警,让百姓可以提前撤离疏散。
官仓粮食、义仓粮食、社仓粮食、百姓手中粮食、商人手中粮食,第一时间想办法运走保全,
老弱妇孺也第一批动员撤离,往高处安置,往后方安置,
青壮们则征召起来,抢修加固黄河大堤、转运粮食,
这是一场争抢时间的战役,
皇帝在洛阳亲自指挥,两位前宰相一位现宰相,带着六位紫袍大臣,划片主持。
连幽州、扬州、豫州等后方,也都在派兵派民工来动援救灾。
人心齐,泰山移。
朝廷的雷霆出击,确实抢到了不少时间。
当黄河流域暴水几天几夜不断,水位开始全线暴涨,百姓们并没有那么恐慌,许多沿河低处的乡村已经撤离了,甚至不少县城,也都已经提前撤离,
各个临时安置点,也有人管理主持,有乡团维持秩序,甚至有人发粮发药,条件依然还是比较艰苦,
大雨不断,百姓们的棚子、帐篷,在风雨中飘摇,可就算漏水也冲比泡在水里强,
哪怕雨太大,缺少燃料,但就算是嚼把面粉,嚼把麦子,也还能坚持。
“水又涨了,”
“雨还不停,”
面对老天,人力渺小,但没有谁愿意就这样放弃,
贼老天,逼急了也要跟他斗一斗。
秦琼调了许多官吏、官兵、乡团、民壮等,编成了一支又一支队伍,让他们继续动员帮助百姓撤离,
许多人水没淹到家里来,都不肯撤。
只能是一边苦劝,一边半强制撤离,实在撒泼打滚都不肯走的,那就不再管他,
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,通知了劝说了,仍固执的那就不关别人的事,大家很忙,要护堤,要运粮,要帮助其它愿意撤的人转移。
无数的人,如同蚂蚁搬家。
暴雨如注,
他们也只得尽可能的带上家当,背上家里的锅碗瓢盆,带上被褥衣服,家里的粮食背上,扶老携幼,
若是家里还有牲畜的,肯定也舍不得放弃,牵牛赶猪,连鸡鸭都要装在笼里挑走,
如同逃难。
虽然在雨中很狼狈,但他们起码还是幸运的,
并没有等到半夜水突然冲垮了房屋,冲走了妻儿孩子,卷走了鸡鸭猪狗,把一切都淹没时才知晓洪水来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34xiaoshuo.com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