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1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唐朝好地主:天子元从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871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

第(1/3)页

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

    贞观七年,八月。

    黄河下游一马平川,水流变缓导致泥沙沉积严重,形成地上悬河,此时正值雨季,

    连日暴雨,

    “齐公,部分地区平地积水能达五六尺,黄河各支流水位暴涨,三日间黄河水暴涨一丈五尺,黄河大堤岌岌可危矣。”

    齐州,华不注山,秦琼的行辕。

    从七月三十,到八月初二,暴雨不断,水位猛涨。

    而黄河中上游干流和支流地区,甚至还早几天就接连暴雨了,

    雨还在下,

    这黄河之水真就如武青阳诗中所写一样,从天上来。

    李淳风的推测很准,

    但不是预言,太史局本就是观天象看星星,既研究天文历法,同样也还研究天气,甚至研究气运。

    天气预报并不是什么很玄的东西,

    大旱、大水、大蝗甚至大疫等,往往都是能够提前观测出来的,李淳风计算推测出黄河下游十二州会发大水,是算出来的。

    好在皇帝李世民是那种心系民生,也很务实的皇帝,第一时间就着手部署防洪救灾。

    皇帝还下皇后在九成宫,亲自赶到洛阳坐镇,统筹指挥。

    李世民在洛阳下旨,必须全力抗灾,务必不能让黄河大决堤,更不能让黄河改道。

    一旦黄河大决口改道,那么半个河南甚至淮南都将成为黄泛区,后果无法估量。

    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,最早记录是在春秋中期,汉书记载,定王五年河徙,黄河在滑、濮一带决堤决而向北,然后横穿整个华北平原,从海河的支流卫河北上,经沧州一带,从天津静海区入渤海。

    这次改道后黄河稳定了四五百年,到了西汉初年,才又开始泛滥。

    在新莽时黄河又魏郡改道,在河南山东漫流数十年,这也是王莽新朝覆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刘秀收拾好旧山河,重建汉王朝,东汉稳定后开始治河,采用束水疏通之法,使黄河固定在一条河道上,这条黄河延续了六七百年,

    直到如今。

    到如今大唐之时,黄河又开始变的不安分,关键原因还是一直没能解决泥沙的问题,几百年后,下游又成地上悬河,一遇雨季连日暴雨,地上悬河便容易泛滥成灾。

    现在朝廷最怕的还是黄河大决堤改道,不管向北还是向南,其黄泛危害都是难以承受的。

    不惜一切代价,要保堤,哪怕是万不得已,要放点水,也得保证在可控范围,决不能有大决堤,更不能让黄河改道。

    皇帝坐镇洛阳,

    李靖在濮州,杨恭仁在魏州,秦琼在齐州,

    三位巡使,每人还配了两位副使,分巡他州。

    现在三正使,六副使,都扑在黄河下游十三州之地,他们手握皇帝给的尚方斩马剑,不管是都督还是刺史,连同地方上的统军府、镇戍兵、州县团结,此时都要听从他们的调动,一切以抗水救灾为首要。

    抗水第一条,把十三州仓中粮食,第一时间转运到高处,有山的往山上转,没山的立马转运到附近州去,或是装船去到洛阳郑州,或是运到齐州等地。

    卫州的黎阳山,滑州的瓦岗山,东阿的鱼山、郓州的梁山等,

    虽说平原一马平川,但是也还是有些山的,虽不高,但都还挺有名。

    比如黎阳山,也叫大伾山、黎山,山势巍峨,秀丽幽静,商周时就有名,汉代在黎山脚下,黄河之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34xiaoshuo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